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英国,18世纪。
(1)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
(2)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英国,19世纪。
(1)国际贸易的基础: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
(2)国家贸易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瑞典,20世纪。
(1)国际贸易的基础: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不同,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2)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克鲁格曼,美国,20世纪70、80年代
(1)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并形成了当代贸易理论。
(2)许多产品的生产都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3)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如果每个国家只生产几类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就会比生产所有产品时的规模更大,才能实现国际分工的规模效益,这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
1、产品是同质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不变,是传统的(二战前)国际贸易理论假设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都属于。
2、新的(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
(1)产品类似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2)存在规模经济即规模报酬递增。克鲁格曼属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1、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增加出口,有利于旅游和劳务收入;
(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2、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
(1)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
(2)汇率水平,汇率下降,就要缩减进口;
(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