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主要围绕在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
对于发达国家,全球化会增加其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者的比例,整体的工资水平与生活质量会上升,但是,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会下降,从而改变其就业结构。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往往比不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规模更大、生产效率更高,也能更好地筛选劳动者且支付更高的工资。
除此之外,对外贸易是如何影响就业的呢,这里笔者就详细阐述下!
通过总供给与总需求影响就业
贸易对就业最直接的影响机制之一,就是通过进出口分别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影响,进而影响相关产业的就业情况。
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能够带动总需求的提升,从而促进相关就业和劳动力收入的增长。
对于中国而言,在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历史时期和对外贸易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开拓海外市场整体上,有效地推动了就业和收入的增加。
相反,根据大多数贸易理论,进口会通过影响总供给和国内竞争强度,从而抑制国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事实上,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和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进口对于国内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也变得更为复杂,制成品和中间品进口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必然存在差异。
另外,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出口增加了总需求,而进口则对国内供给形成了挑战,因此进口往往会对就业带来负面影响,而出口的影响通常是积极的。
但是,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入、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要素构成的复杂化,判断进出口通过总供求对就业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困难。
例如,当技术进步时,出口增长仍然意味着总需求的增加,但此时劳动力可能因技术的革新而被其他要素取代。
通过专业化国际分工影响就业
根据主要的贸易理论,专业化的国际分工意味着各国会将重点放在自身具备优势的产业上,无论是因为劳动生产率较高、资源较丰富或是技术更为先进。
此时,相关产业的要素投入和最终分配都会受到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
因此,专业化的国际分工能够影响一国的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
例如,当一国专门分工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时,尽管在国际比较中该国劳动力收入仍然较低。
但从自身发展而言,各项要素都会向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聚集,相关行业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收入都有望得到改善。
相反,其他部分行业的就业和收入可能受到影响,但鉴于劳动力在行业之间的流动性,这种影响是较为有限的。
对于中国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分工生产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也在同一时期不断向外贸发达的东南沿海集中。
以制造业为例,相关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98年的四千多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一亿两千多万人。
不过,随着近些年中国所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地位的逐步提升,以及内外产业链的不断丰富和优化,就业结构和各个行业的就业规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通过促进产业和技术发展影响就业
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能够同时带动相关要素,尤其是资金和技术的跨境流动,从而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影响,进而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就业和收入。
对中国而言,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有效促进了国内相关行业的资本积累,带动了行业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了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升。
同时,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投资的不断增长进一步助推了产业规模的扩张和结构的优化,从而引起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另外,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技术的跨境流动都能够有效促进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推动整体产业升级,从而影响相关产业的就业。